前言
「圖繪香港:香港當代水墨畫」 邀請香港當代具代表性的的五位畫家─黄孝逵、馮永基、管偉邦、梁嘉賢和蔡德怡,展出他們描繪香港風景的水墨畫。
在中國悠久的山水畫傳統中,實景山水自古即為一重要科目,而香港風景首次成為水墨畫的重要題材則在廿世紀的五、六十年代。當時大陸南來畫家將傳統國畫移植香港,其中黃般若、呂壽琨等人相繼以「香江入畫」,嘗試透過探遊香港山水、對景寫生,突破傳統筆墨窠臼,建立個人新風格。他們的風景寫生作品,為傳統水墨畫在香港發展出地方色彩奠定了重要的里程碑。
六十年代後,新水墨、現代水墨運動興起,結合中西觀念技法的水墨實驗拓寬了筆墨語彙、工具媒材與表現形式,使趨向抽象化的山水一時成為香港水墨的主要特色。進入廿一世紀的香港水墨畫壇,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更為開放自由,風格面貌多元。香港實景山水的圖繪,也由早期「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筆墨探索,轉向關注斯土斯地,著重表達畫家的情感認同與文化省思。是次展覽五位畫家的年齡、背景不同,風格各異,代表了香港當代水墨畫與實景山水創作的幾個不同面向。
戰後成長、非藝術學院出身的黄孝逵和馮永基,受現代水墨的思潮影響較深,傾向以實驗技法代替傳統筆墨。
在《清水居系列》中,黃孝逵以墨點和短線積聚成線,編織畫面,並透過光影墨韻虛實構圖,捕捉晨光湧動、風雨瞑晦的詩意瞬間。《都市風景》則結合平面設計,表現港島帷幕玻璃切割折射的地標建築,或將石屎森林抽象化為黑白方格圖案。
馮永基的作品游離於實景,以及實景所啟發的借景、造景之間。濃淡渲染的半圓小丘在留白畫面分佈推移,表現寧靜致遠的吐露港灣;以紙張皺折呈現山石紋理的山巒剪影或橫跨連屏,或壓縮於窄長橫幅中,在蒼茫煙嵐中營造浮光掠影的世外山林。
三位畢業於本地學院藝術系的年輕一輩畫家,更多直接援引古代的繪畫傳統。管偉邦傳承自文人筆墨傳統的水墨創作,與梁嘉賢設色明麗的細膩工筆、蔡德怡秀雅清潤的青綠山水相映成趣 。
管偉邦師法董源山水的苔點皴法,表現平遠起伏的八仙嶺、昂首崢嶸的獅子山。畫首題寫文言長序,爬梳地志,感時論事。然而手卷的形式,卻被分割成錯落佈置的方幅,促使觀者重組構圖,銜接斷裂的水平線或山稜線,製造古法今繹的視覺效果。
獅子山在梁嘉賢工筆設色的作品中以超現實的幻境出現,少女屈起的肢體橫展為點綴著奇花異草的山巒,黑髮環抱群山衍成波浪,峰頭則化身為一頭無精打采的獅子。畫上題打油詩一首,表達畫家對獅子精神的思考。
蔡德怡將港島、大嶼山描繪為青綠山水中的海上仙山,以打小人著稱的銅鑼灣鵝頸橋下、柏架山下的舊式住宅,也幻化為鐘乳石洞的道教洞天福地。工筆描繪的地標、建築和人物等,既是仙境與現實的聯繫,也承載了畫家對香港歷史典故的懷緬與詮釋。
整體而言,雖然五位畫家圖繪香港的方式迥異,可是他們選擇的題材都是日夕俯仰其間的熟悉地景,表現的重點也超越實景寫生。透過別出心裁的呈現方式,這些作品傳達了畫家源自生活的敏銳觀察、感受和想像,為觀眾提供了觀看、反思、冥想香港風景的新視角。
傅立萃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