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改變中的自然:在計算藝術中探索生命

藝術家簡歷


吳子薇

吳子薇是一位媒體藝術家和研究員,1996年出生於中國深圳。她擁有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SIMA)的優秀畢業生的本科學位,並在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獲得Computational ArtsMFA學位(Graduation with Distinction)。目前,她是香港科技大學計算媒體與藝術系(CMA)的博士候選人。

她的研究和藝術作品主要基於生物學、科學以及媒介對社會的影響,使用多種媒介進行創作。她正在進行跨學科的人工生命藝術研究:將生物學概念作為創作的靈感,將生物資訊作為資料,將生物材料作為媒介。

她是Lumen獎、Batsford獎的獲獎者,並入圍了Information is Beautiful獎。她的研究成果曾發表於SIGGRAPHISEA會議和MIT出版社的Artificial Life期刊上。她的藝術作品曾在國際展覽中展出,包括奧地利的Ars Electronica、俄羅斯的CYFEST、澳大利亞活動影像中心、挪威的Norwegian BioArt ArenaNOBA)、英國的Watermans GalleryCello FactoryNeurIPS AI Art Gallery, 香港的Run Run Shaw創意媒體中心等。


費丹璐

費丹璐是一位1999年出生於中國江蘇的遊戲開發者與研究者。她擁有麥基爾大學的電腦科學——電腦遊戲專業學士學位。她曾在包括育碧(Ubisoft)、Behaviour Interactive和網易在內的多家知名遊戲公司擔任遊戲玩法程式師實習生。目前,她正在香港科技大學攻讀計算媒體與藝術(CMA)博士學位。

費丹璐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探索人工智慧技術在遊戲開發中的潛在應用。這包括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遊戲代理和基於人工智慧的程式化內容生成。同時,費丹璐對開發涉及人工生命、教育、文化遺產等不同主題的AI遊戲也頗有興趣。

 她的研究成果已於CHI Play和ISEA發表,並在包括Ars Electronica電子藝術節, 澳洲活動影像中心等國際場合展出。


王尤

她目前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電腦與媒體藝術攻讀博士,本科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她早年的裝置和影像作品曾獲IDA Digital Art Award Academy Award Finalist (2006)、Yokohama New Media Art Video Festival Nomination Award (2007))等。2020年她以對太空藝術的前沿研究和風格鮮明的策展成果,作為 Hyundai Blue Prize China Young Curator Award獲得者。

她研究宇宙資訊的轉譯,構建人類與宇宙溝通的更多可能性。這項工作通過藝術連結人類現代科技和精神,並為人類科技發展提供參考。目前已涉及的轉譯方式與理論物理、天文學、博物學、語言學、認知神經科學、電腦科學、能源科學等有交叉。所呈現藝術形式為科技藝術、電影、藝術展覽和藝術節等。


馬菡璐

馬菡璐是一位信息設計師與研究者,1998年出生於中國青島。她擁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學士學位(優秀畢業生),並在清華大學和米蘭理工大學獲得MFAMSC學位。目前,她是香港科技大學跨學科研究院的PhD學生和Vislab的一員。

她的研究主要關注資料在社會傳播與個人生活中擔當的角色,包括採用敘事性視覺化作為數位工件改善資訊不平衡,及基於個人資訊學創建反思性設計。她的作品獲得了Information is BeautifulGDC AwardsGolden Pin Awards等獎項,並曾在故宮博物院(中國)、ADI Design Museum(義大利)等地展出。


馬新宇

馬新宇,1993年出生,目前生活工作於深圳、杭州。

本科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研究生畢業於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純藝術系。目前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計算媒體與藝術系攻讀博士學位。

我關注個體在公共空間以及社會系統中的參與方式,試圖觀察公共參與中個體身份受到技術影響的轉化,並探討個體虛構與集體記憶之間的差異對話。眼下具體關注作為玩家的參與者以角色扮演等多種遊玩方式在當下碎片化的日常中的遊戲性參與。實踐多以參與、裝置、雕塑、影像、虛構寫作等方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