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期:2024年10月30日至12月24日
- 地點:圖書館地下唐炳源唐溫金美展覽廳
- 開放時間:
- 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至下午6時
- 星期六及星期日: 上午11時下午6時
- 12月24日(星期二)特別開放時間:上午9時至下午12時30分
- 查詢:library@ust.hk
簡介
展覽改變中的自然: 在計算藝術中探索生命於10月30日在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開幕。本次展覽呈現了十件結合前沿技術的藝術作品,如人工智慧生成內容和資料視覺化作品,也有一些作品融合了傳統的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方法,其中包括遺傳演算法和基於代理的系統。藝術家們通過氣候變化、生態危機、有毒食品,以及變成“他者”的可能性等多樣主題, 探討並呈現了“改變中的自然” 的概念。
此次展覽的藝術家為來自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以及莫納什大學的博士生和研究人員,展覽得到了屈華民教授、張康教授和Jon McCormack教授的學術支持。由吳子薇和費丹璐發起、王尤策展、馬菡璐視覺設計,參展藝術家包括吳子薇、費丹璐、馬新宇、金曉芙、王懿芳、Burak Korkmaz、游雯、馬菡璐、杜夢穎、楊蒙、施佳奇、孟恒宇以及蘇萬超。
本次展覽由香港科技大學跨學科學院的新興跨學科領域學部(EMIA)以及藝術與機器創造力學部(AMC)聯合組織與資助,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CMA)提供支援。展覽為生物學與計算藝術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全新的見解與啟⽰。
前言
什麼是生命,智慧意味著什麼?我們如何能夠以同理心感知人類和非人類生物的視角?創作者如何理解自然,並利用不同的媒介來改變人工生命形式?展覽“改變中的自然”邀請觀眾探索和討論生命與人工生命之間共存的潛在形式。
在1980年代末,人工生命(ALife)這個學科在電腦、機器人技術和合成生物學興起的背景下出現,理論家、科學家、藝術家們使用不同的媒介來探索生命的意義。人工生命還研究“我們所知道的生命”以及“可能存在的生命”。軟體驅動的人工生命通過在軟體和其他電腦的人工媒介中重現生物現象,採用生成性方法來研究自然生命,構建模仿生物的系統。
在當今這個由資料驅動的人工智慧時代,本展覽強調資料的品質、來源和重組如何塑造行為,並促進對自然的新理解。類似生命的視覺效果和生物也可以通過資料登錄和演算法生成。在數位時代,生命越來越多地被資料定義和重塑,突顯了技術與生物之間不斷演變的關係。在這種背景下,新的方法,如人工智慧生成內容和資料視覺化,已成功與傳統的人工生命方法(如遺傳演算法和基於智慧體的系統)結合,使藝術家能夠通過氣候變化、生態危機、有毒食品和成為他者的新可能性等主題探索和表現“改變中的自然”。
隨著技術的複雜性增加,自然的變化也變得更加複雜。在這種背景下,理解“改變中的自然”顯得尤為重要。這場藝術與科技展覽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讓人們探索生物學與計算藝術之間不斷演變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