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
擬態
藝術家:吳子薇,蘇萬超
致謝:黃令東
年份:2024
材料:花卉、相機、螢幕、樹莓派、生成對抗網路、投影儀
《擬態》是一件由電腦演算法驅動的多屏視頻裝置,靈感來自然界中的擬態——物種通過改變顏色和圖案來保護自己,以適應環境的獨特方式。
這種擬態行為在人類社會中也同樣相關。正如沃爾特·李普曼在他的書《公眾輿論》中所描述的,人們構建了一種擬態環境,這是一種主觀的、有偏見的、簡化的心理圖像。在某種程度上,每個人的擬態環境都是一種虛構。
在這件作品中,攝像頭將即時記錄植物,並通過電腦演算法生成和演化虛擬昆蟲的圖案和紋理,最終目標是視覺上與記錄的背景融為一體。圖案和紋理由生成器產生,試圖合成與環境相似的新外觀。判別器則試圖區分合成的外觀與真實環境,充當對抗演化中的捕食者角色。
裝置的佈置向白南准的《電視花園》致敬。白南准設想了一個未來的景觀,其中技術是自然世界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在50年後的今天,藝術家發現這種視角也引人入勝,白南准的假設已成現實,藝術家認為將人工生命生物與人工智慧結合到這個景觀中,會成為新的自然。
生成空間
作者:馬新宇、孟恒宇,吳子薇
致謝:王澤宇
年份:2024
材料:光敏樹脂、三維生成人工智慧演算法、單頻影像
《生成空間》探索了人類與動物之間的一系列變形,其靈感來自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這件作品由雕塑和視頻組成,嘗試反映這種變形如何重塑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係。通過德勒茲和瓜塔里的“成為動物”的概念,我們可以想像這些神話中的變形是個體通過成為動物來放大人的現有力量和身份,從而或獲得新能力的過程。
德勒茲和瓜塔里還認為,生成的過程與集體和社區有關。人類成為動物總是以集體的形式出現。這個集體是感覺和力量的集合體,反過來又影響這些個體的特徵。如今,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已經發生了變化。正如東浩紀指出的,這種關係產生了“動物性”和“資料庫”的新特徵。
通過整合生成性人工智慧技術,我們使用得分蒸餾採樣方法,根據文本資訊指導原始三維模型的變形。在這件藝術作品中使用的三維人工智慧模型是變形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反映了在人類與非人類存在之間的複雜關係,這一過程受數位技術的影響,不斷進行著生成的演變。
大澳回聲
藝術家:費丹璐、馬新宇,吳子薇
致謝:Kam Kwai Wong、香港紅十字會、香港海塑基金會
年份:2024
材料:鍵盤控制器、螢幕、強化學習代理
《大澳回聲》是一款跨越香港大澳時間與空間維度的互動遊戲。通過觀眾使用遊戲控制器進行交互,作品架起了虛擬與現實之間的橋樑。該專案與香港紅十字會及香港海塑基金會合作完成,靈感來源於對大澳的實地考察和對其歷史的檔案研究。
該藝術作品展示了強化學習代理,類比虛擬的大澳生態系統,觀眾可以在其中進行交互與干預。觀眾的互動對虛擬生態系統產生即時影響,這通過消失物種大黃魚的聲音得以體現。經驗豐富的漁民曾經通過傾聽大黃魚頭部獨特的“魚石”震動產生的聲音來捕魚。隨著觀眾的交互,虛擬的魚石聲在現實的大澳地區即時播放,在反映虛擬生態系統發展的同時,與現實中的大澳相呼應。
通過這件作品,藝術家旨在強調人類行為如何影響環境,鼓勵人們重新思考可持續生活。遊戲互動傳達了所有實體(無論是人類還是非人類)之間的相互關聯,強調了大澳的漁業歷史、經濟、洪災和生態——涵蓋魚類、紅樹林、牡蠣籠及依賴於它們的甲殼類生物——這一切都與人類活動緊密交織在一起。
利益遊戲:外來海藻群
藝術家:費丹璐,吳子薇
年份:2023
材料:自製遊戲機:鋁合金、亞克力板、鍍錫銅線;
扭蛋機:鋁合金、玻璃;硬幣:合金
《利益遊戲:外來海藻群》是一個多螢幕的人工生命藝術遊戲裝置。作品靈感來源於寬葉海藻, 一種可以作為食物和護膚品的原材料,多年來一直被人類在全球進行廣泛的種植,來獲取食物和金錢。然而環境變化容易引發海藻形態的變異。人們盲目追逐利益卻可能背道而馳,涸澤而漁反而會導致環境退化和海藻種群的衰退。
作品包含了一個獨特的海藻群控制論迴圈,涉及了總系統,感測器,比較器,控制器,和效應器。總系統由海藻群系統和共生真菌系統組成,它會即時輸出兩種資訊:獲得的利潤,以及“生態狀況”。
人類在迴圈中充當了控制器的角色,而人類的觀察則是迴圈中的感測器。作品的設計讓觀眾扮演核心的角色,鼓勵人們觀察並反思自己決策的後果。
該作品探討了在全球動態的氣候變化和“種植世”的背景下,人類活動與環境之間的脆弱關係,試圖通過互動式的遊戲,探尋可持續生態平衡。
共感生長
藝術家:吳子薇、費丹璐、楊蒙,施佳奇
致謝:Jon McCormack、Elliott Wilson、奚雷,澳大利亞活動影像中心
年份:2024
材料:螢幕、感測器、皮膚電反應資料、皮膚電反應情感計算模型、植物感知估計的機器學習
《共感生長》是一件跨物種互動藝術裝置,探索植物感知的超人類視角。基於Jakob von Uexküll的“環境”(Umwelt)概念,該裝置將植物視為具有不同於人類,感知世界的積極參與者。通過在共用環境中視覺化人類和植物的生物信號,《共感生長》創造了一個共用感知的空間,鼓勵參與者反思植物的能動性,促進物種之間的共感。
作品靈感來源於Ursula K. Le Guin的科幻小說《變換的位面》,該小說深入探討了各種想像中的世界或“位面”,每個位面都有其獨特的社會、文化和生活方式。我們的作品從其中兩個位面獲得靈感。第一個位面呈現了一個將基因工程推向極限的社會,展現了一位元基因組部分包含植物的人類。第二個位面呈現了一個通過共用夢境進行心靈感應的社會,將無意識轉化為集體體驗。
在這個裝置中,觀眾可以與植物共同創造獨特的感知混合體,探索共用的情感和意識。具體而言,該作品採用監督學習,將人類的皮膚電反應(GSR)信號和植物信號通過情感計算進行轉化。人類和植物都被邀請體驗相同的聲音環境,在互動介面中,二者的資料會轉化為一種情感混合體。這個混合體將變化為一種在網際空間中遊蕩的人工生物,探索集體情感和意識。通過線上直播,來自其他地方的觀眾可以見證這些集體社會夢境。
寵物食品的隱秘事件
藝術家:吳子薇、費丹璐、金曉芙、Burak Korkmaz、遊雯,王懿芳
致謝:馬新宇,朱光大
年份:2022 – 2024
材料:視頻
《寵物食品的隱秘事件》是一個系列作品,結合了人工智慧、資料視覺化和檔案研究,揭示了在資本主義影響下人類與寵物之間複雜且商業化的關係。該藝術作品聚焦於寵物食品,這種商品代表了人類對寵物的情感,在服務導向市場經濟中的重要角色。專案探討了三種影響寵物和人類健康的物質:牛磺酸、三聚氰胺和戊巴比妥。
該藝術作品利用人工智慧重建真相,通過視覺化展示真實事件的資料,紀念那些被忽視和遺忘的生命。
牛磺酸缺乏的隱秘事件
藝術家:吳子薇、金曉芙、費丹璐,王懿芳
年份:2022 – 2024
材料:DCGAN,失明貓的肖像
《牛磺酸缺乏的隱秘事件》是一件數位藝術作品,結合了視覺藝術和機器學習,旨在揭示一個相對隱秘但重要的問題——貓糧中的牛磺酸缺乏。
牛磺酸是一種動物蛋白,是貓咪飲食中必不可少的物質,而且貓只能通過飲食獲取。儘管如此,直到20世紀70年代,公眾對牛磺酸的重要性並沒有廣泛認識,越來越多的寵物在食用寵物食品後開始出現心臟病和失明。經過系統的臨床研究,科學家們在1976年發現牛磺酸缺乏與貓咪疾病之間的聯繫。然而,直到1981年,牛磺酸才首次被引入作為寵物食品品質控制的標準,這反映了科學發現與政策制定之間的巨大滯後。
藝術家通過訓練AI模型,創作了6,000只因貓糧缺乏牛磺酸而死亡的貓咪肖像。這個估算數字與科學研究相關。一篇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著名學術文章估計,美國每年至少有1,000只貓因貓糧中牛磺酸不足而死亡。這件藝術作品也是對這些被遺忘的貓咪生命的歷史紀念。
分子背後:牛磺酸、三聚氰胺和戊巴比妥
藝術家:馬菡璐、吳子薇、杜夢穎、Burak Korkmaz、金曉芙,王懿芳
年份:2024
材料:事件資料、新聞資料、出版物資料、互動式網路、螢幕、樹莓派、聲音
《分子背後:牛磺酸、三聚氰胺和戊巴比妥》是一個探索性的資料平臺。通過開來源資料抓取與檔案分析,該專案嘗試撥開資本的迷霧,揭示自1960年以來三聚氰胺、牛磺酸和戊巴比妥三種物質以經濟效益為導向進行的不當使用及其後果。
平臺基於互動式網站,使用視覺與聲音作為媒介,提供一種對真實資料——論文、新聞與事件——進行探索的管道。作品支援下探查看關鍵數字背後的故事,並對散落於互聯網中的不當使用報告進行了分類編目。在探索中,觀眾可以體驗正面/中性資訊與負面事件之間的曝光度差異,新聞報導與事件實際規模之間的隱形差距,以及物質不當使用的受害範圍如何逐步從動物擴散至人類。
在作品中,視覺化作為數位檔案,將三種物質相關的知識譜系從經濟效益擴展至其陰暗面,以紀念資本市場背後被忽視與遺忘的生命。
三聚氰胺摻假的隱秘事件
藝術家:吳子薇、金曉芙、費丹璐,王懿芳
年份:2022 – 2024
材料:經濟資料、事件資料、商業廣告標語
《三聚氰胺摻假的隱秘事件》是一件揭示經濟和社會問題影響下生命的藝術作品。三聚氰胺摻假是食品產品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帶來了重大健康風險,包括腎臟疾病和潛在的惡性腫瘤。儘管其有害影響,三聚氰胺仍然被不道德地用於虛假增加食品中的蛋白質含量。
儘管2008年的中國嬰兒奶粉事件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案例,但三聚氰胺摻假在其他物種的食品中也早已存在。該作品彙編了自1980年代以來與三聚氰胺相關的事件和經濟資料。作者旨在用隱藏的時間空間視覺化,對比可見的商業廣告標語,提升公眾對食品行業中這一隱秘危害的認識。
動物安樂死的隱秘事件
藝術家:吳子薇、費丹璐、金曉芙、Burak Korkmaz、游雯,王懿芳
致謝:Ngaio Richards、Kathleen Wells、Marta Herrero Villar、Robert Jankowski
年份:2022 – 2024
材料:事件資料、3D AI生成網格、網頁、交互螢幕、投影儀、聲音
戊巴比妥是一種用於安樂死的合成藥物。儘管其在醫學上合法,但戊巴比妥也帶來了顯著的風險,包括對多物種的二次中毒。藝術家與法醫專家合作,通過六個月的時間彙編了一個全面的資料集,記錄了1967年至2023年間內225起戊巴比妥二次中毒事件,並且使用人與動物互動的形式來分類。這件作品將多樣的事件資料轉化為交互作品,突顯了對這類事件提高認識的迫切需求。
該藝術作品是一個實驗性作品,採用了一種新方法,將客觀的資料視覺化和聲音化與觀眾身份的主觀轉變通過交互相結合。作品是一個雙屏互動裝置,包括一個觸摸資訊屏和一個投影儀中的漫遊屏。該裝置將事件資料與2D和3D網路視覺化、聲音化和AI生成的3D模型相結合,描繪了與戊巴比妥二次中毒事件相關的動物之間複雜的食物網。此外,作品探討了與人與動物互動的“親屬關係”概念,呈現了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支配與情感關係。通過這種互動,觀眾從被動的觀察者轉變為主觀的參與者,基於對動物的情感行使支配權,逐漸揭示隱藏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