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觀想香港:四種島嶼山水的墨•色想像

前言


觀想香港:四種島嶼山水的墨•色想像邀請四位香港年輕的水墨畫家—鄭丹珊、陳鈞樂、沈君怡、邱榮豐,以水墨設色、白描、工筆設色等中國傳統技法,表現由大小島嶼、半島、陸地組成,海域環繞的香港山水。本次展覽可視為科大2017年《圖繪香港》展覽的延續。前次展覽聚焦於畫家各具特色的香港風景描繪,是次展覽則鼓勵畫家探索對香港獨特地景的主觀感知、觀看與想像,從而反思個人創作與水墨傳統、師法自然的關係。

山水在十世紀成為中國繪畫最重要的主題,南北迥異的自然景觀,同時也孕育出風格技法各不相同的山水畫大師。隨著畫派風格的建立,技法代代相傳,師心、師古人、與師自然,逐漸成為畫家定位自己創作方向的思考課題,例如北宋米芾認為畫為「心畫」,明末董其昌強調「落筆之頃,各有師承」「豈有捨古法而獨創者乎」,石濤宣告「我用我法」「搜盡奇峰打草稿也」,不同時期、不同畫家的創作理念,反映了不同的側重與追求。至二十世紀初,由於中國現代化的訴求與西方繪畫的衝擊,傳統繪畫的存留或變革、中西繪畫傳統的取捨或融合等議題,成為畫家關注的新焦點,畫家創作定位的認同也日益複雜。

二十一世紀的香港,中/西、傳統/現代等二元辯論已不再是迫切的時代議題,畫家既不須肩負保存國粹的使命,也沒有是否採用西法改良國畫的焦慮,以傳統水墨為創作媒介,成為畫家個人的主觀選擇。四位參展畫家皆畢業於大學院校的藝術科系,接受過全面而系統的中西繪畫史以及繪畫技法的訓練,學習古人的筆墨傳統是他們創作的起點。當他們們面對如何描繪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地景時,應該師心?師古人?還是師自然?這些古代畫家思考的課題,似乎重新進入了畫家創作的探索,並被注入了新的意涵。

香港風景的大量入畫,始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南來的傳統國畫家開始將目光轉向棲居之地,並發現了「可入畫」的香江景色,香港風景寫生蔚然成風。伴隨著港人對本土文化的情感認同日益加深,各種遠足寫生活動,香江入畫的展覽,至今方興未艾。四位畫家是次參展作品的重點卻不在寫生,他們所聚焦的自然景觀,也並非由旅遊文化所建構出的著名地標或景點,而是畫家目所綢繆、身所盤桓的地點,是山行途中的偶遇,是已被拆解封存的地景記憶,或分段取景再重構的香港山島。四位畫家嘗試超越前人的視角,以師諸心的觀看方式,透過主觀想像與情感連結,為觀者展現香港風景前所未有的視覺感受。

鄭丹珊工筆設色的小景,帶給觀者沈浸式的冥想體驗。《捕風夜》邀請觀者近距離凝視星空下不知名的海邊,一葉孤帆駛入岩壁環繞的潮池,噗噗馬達聲和夜風中輕捲的浪花在隔絕的空間中回蕩,並吸進了岩壁細細的皺摺中,濃闇的岩彩加深了靜謐的孤絕感。《遠見》如誤入桃花源的漁人所置身的岩洞,一彎洞口照進了海天光束,是漁人對來時路的回首?還是歸路的張望?《拂曉時分》靜穆的海島由深綠、深藍而墨藍,以顏色的漸變層層遠去,泊在港灣的點點白帆和岸邊一帶屋舍,仍在淡淡的月色下沉睡。《晨霧》的清麗設色照亮了海上的瀲瀲晨光,如海上仙山的海島,正準備迎接一日之始。畫家拓寬了傳統工筆設色的色彩,以豐富變化的色調烘染出不同時光地景的詩意與感染力,

陳鈞樂的《流浪者之歌》以旅人獨特的視角,將行山偶入的荃灣川龍樹林一隅轉化爲超寫實的場景,或俯視林地茂盛生長的植物和滿地落葉,或仰望充沛的瀑泉穿過樹幹凌空而下。傳統的白描線條在畫中被賦予更豐富的變化和表現力,或濃或淡、或粗礪轉折、或圓轉、或細整、或輕柔,它們虯曲為交纏的樹幹藤蔓,流瀉為瀑布,飄浮為濃霧,編結為細韌而又易破的蛛網,離散為即將隱入塵土的落葉。豐富多變的線描有如時而澎湃、時而溫柔、時而感傷的交響樂,交奏出大自然狂野的創造力,以及個別生命的渺小與不確定。《谷埔》組畫以堅實工整的界畫線描將無人的村屋堆疊成島,一邊是被盤根錯節的老樹入侵佔據、雜草蔓生的傾頹老屋,一邊是修整煥新後等待歸人的空屋空船,對比出自然摧枯拉朽的破壞力與人事重啟的生機。

鍾情看海看船的沈君怡,將她對《果洲群島》、《香港仔避風塘外》、《欣澳外海》的觀察,拆解為以色、墨描繪的不同景物元素,分格收進藏景櫃中,有些相對完整,有些被切割,有些連綿數格,如同被定格在大腦中關於特定時空細節的記憶殘片。藏景櫃也像清宮收藏古玩的多寶格,是畫家珍藏景物的收納與展示,讓觀者可以近距離的細細欣賞把玩。它們也可視為繪畫創作的粉本庫,等待畫家或觀者將它們重新組合為我們熟悉的山水畫。在《景觀模型》組畫中,谷埔風景被進一步解構為建築模型的模具配件,燈塔、防波堤、船隻、屋宇等,靜靜連結在墨黑的模具板上等待組裝,如同傳統山水中的景物元素,可以透過臨摹粉本不斷複製、置換與重組,畫家在紀錄谷埔風景的同時,也在反思傳統山水的學習與製作方式。

傳統山水由臨摹古畫入手,清初以後文人畫家更以董其昌所倡導的仿古為宗,導致山水面貌往往大同小異,這也是邱榮豐作品所扣問的主題。《Meta-5》六條掛軸的背景描繪了相同的山水構圖,只是不斷變換設色和筆墨風格,彷彿不同仿古畫家臨仿同一件大師的作品,或同一首歌劇曲目由音質各異的歌唱家演繹。在傳統的重章複沓中是否仍可產生主觀的創造性?畫作前景奮力橫跨畫幅向左右延伸的樹幹,似乎反映畫家的思索與掙扎,而《蜃曲》無疑提供了一個極具創意的解答。作品以銜接爲長卷的十八段獨立構圖,表現香港十八區代表性的島嶼和山巒,墨筆設色和白描交錯的山水意象乍看源自文人傳統山水,卻可以和香港的航照圖一一指掌對照,各段尺幅的長短也反映各區面積的大小。城市景觀在畫中的刻意缺席讓觀者更專注於自然與筆墨的美感。明末的董其昌常在觀看自然山水中領略古代山水大師的筆法,《蜃曲》將我們熟悉的香港山島,透過傳統的筆墨和山水意象,轉化為如海市蜃樓般為的世外之境。

此次展覽展示了四位畫家對香港山水的獨特視角及表現方式,反映了他們與自然景觀以及中國繪畫傳統之間豐富而多樣的對話。透過他們的作品,我們見證了傳統在當代香港水墨畫中的創意發展與變化,傳統不僅是過去,更指向未來。

策展人
傅立萃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