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畫簡介
年畫是一種深深紮根於民間的造型藝術,有著最廣大的群眾基礎和不可漠視的社會影響。長期以來,各地年畫之所以受到人民群眾的深深喜愛,不僅僅在於畫面熱鬧緊湊、色彩鮮艷奪目,以及人物俊俏,畫題吉利等等,更重要的還在於它的題材符合老百姓的意願,它表現的內容迎合了廣大民眾的心理。
年畫是在漫長的歲月裡,隨著年節風俗的演變而衍生形成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遠古時期的自然崇拜觀念和神靈信仰觀念。我國早期的年畫都與驅凶避邪、祈福迎祥這兩個母題有著密切關係,在祈禱豐收、祭祀祖宗、驅妖除怪等年節風俗習俗化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與之相適應的年節裝飾藝術,如畫雞於戶,畫虎於門等等。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的崇拜逐漸轉化為對社會性的人格神的崇拜與信仰,從最早的桃符、葦索、金雞、神虎,到神荼、鬱壘再到後來的龐涓、趙雲、尉遲恭,秦叔寶等武將和鍾馗、天師、東方朔等神仙,其間有著一條鮮明的發展軌跡。而福壽天官、當朝一品、加官進祿等吉祥題材也是當時民眾最喜歡的內容。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周密的《武林舊事》等典藉,都記載了宋代京城春節期間出售年畫之類吉祥裝飾品的景況,當時年畫的張貼已普及於城鎮居民之中,從中也可看出當時年畫已相當盛行。
明代期間,小說、戲曲插圖的勃興對年畫的發展有很大促進,寓意吉慶祥瑞和表現民間風俗的內容得到重視,年畫的創作印製和購買張貼逐漸發展為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一些年畫的典型題材,如“一團和氣”、“八仙慶壽”、“萬事如意”等已趨於定型。餖版拱花技藝的發明,使年畫的印製更為豐富多彩。年畫的幾個最重要的創作基地: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和蘇州桃花塢,也均在明代開始興起。
年畫在清代進入鼎盛階段,康、乾年間國泰民安的社會局面,為年畫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俗小說的風行,又為大量的年畫作坊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清初年畫的一個最主要特徵就是:在題材上,出現了大量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戲曲人物、演義小說等為主要內容的作品;在表現形式上,由於受到利瑪竇和朗世寧等傳入的西洋繪畫風格的影響,西方明暗透視技法在年畫創作中得到應用,有的作品在畫面上還刻印上了“仿泰西筆意”等字樣,年畫也因此成為清代西風東漸的一個窗口。
清末時期,內憂外患接踵而來,國內外各種矛盾日趨激化,形成了我國近代史上最為錯綜複雜的社會局面。這種社會激變的情景,在美術領域裡以年畫的反映最為及時,清末民初時期也因此在年畫發展史上成為年畫回光返照的最後一個繁榮階段。晚清年畫除了傳統題材以外,其餘作品明顯沿著兩條主線發展。一類是以表現租界新事、新物、新景為內容的作品;另一類是描寫反抗列強侵略、提倡愛國的年畫。這些用傳統的形式表現社會新聞的年畫,是其他美術品類中鮮見的,可謂一大創舉,堪稱年畫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並因此而成為反映當時歷史和民俗的珍貴的形像資料。
年畫是同廣大民眾生活聯繫最緊密的一種藝術,千百年來,它不僅是年節一種五彩繽紛的點綴,還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審美傳播、信仰傳承的載體與工具,對民眾教育來說,則是一種看圖識字式的大眾讀物;至於那類反映時事新聞題材的年畫,還是一種民眾喜聞樂見的媒體。這些特點,是其他畫種所難以比擬的,這意味著年畫除了具有美術價值以外,還具有研究歷史、政治、風俗和民眾生活心態及思想追求等方面的形像資料價值,是認識過去人們思維模式和文化心理、行為的一個參照系,所以歷來受到研究者的重視。目前,俄國、法國和日本是收藏中國年畫最多的三個國家。國內收藏年畫最富的則首推上海圖書館,數量有三千餘幅,大部分是清末民初期間的作品,距今已有百年歷史。這批年畫的搜集者主要是在上海徐家匯地區傳教的法國傳教士,年畫產地涉及到天津、山東、蘇州、上海等十餘個地方,題材更包羅萬像,其中反映近代上海租界生活的年畫格外引人矚目。
節錄自
張偉 《中國年畫的歷史發展及其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