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解語 ● 紅梅: 唐滌生創作傳奇

唐滌生創作歷程

1917年 – 1937年 顯赫家世 名門望族
1937年 – 1938年 踏足梨園 得遇名師
1938年 – 1941年 漸露頭角 小豐收期
1942年 – 1945年 城破巢傾 碩果豐收
1946年 – 1950年 辛苦耕耘 一枝獨秀
1951年 – 1954年 红伶互動 再創高峰
1955年 – 1959年 顛峰五載 英材殞落
後記 – 力臻完美 成就空前


1917年 – 1937年 顯赫家世 名門望族

唐滌生原名唐康年,廣東中山人,1917年6月18日生於上海(亦有說是黑龍江省)。

唐氏家族是廣東望族,祖輩原居唐家灣,是廣東省對外的一扇大門,又是嶺南文化的搖籃,過去人才輩出,包括多位企業家和政要,如唐紹儀、唐翹卿、唐廷樞、唐國安等。

唐滌生在上海渡過他的童年,1935年回到中山,就讀於今天的「中山纪念中學」,他曾在校內被選為學生會主席及發動學生運動。1937年初,因母親病逝,隨父親到上海居住。期間攻讀於「白鶴美術專科學校」及由美國教會開辦的「滬江大學」,並加入了名人雲集的「湖光劇團」,擔任舞台燈光和提場,有不少機會在京劇、話劇和電影圈中活動。

同年「七七事變」爆發,日軍開始全面侵華,唐滌生的父親這時不幸離世,他隨繼母到了廣州,據說他曾回到中山參加話劇團,编寫了《漁火》一劇,宣揚抗日及愛國思想。


1937年 – 1938年 踏足梨園 得遇名師

1937年廣州淪陷,唐滌生孤身避走香港,得堂姊唐雪卿引薦,投身堂姊夫薛覺先的「覺先聲劇團」,並於同年9月23日和薛覺先十妹薛覺清結婚。

當時「覺先聲劇團」禮聘了不少編劇名家開戲,如麥嘯霞、南海十三郎、李少芸、馮志芬、容寶鈿、臥月郎、望江南等。唐滌生當上他們的助手,負責抄寫劇作的初稿成為正稿。薛覺先曾囑麥嘯霞和馮志芬指點唐滌生,而唐滌生亦視薛覺先和麥嘯霞為偶像。

由於「覺先聲」創班已近十年,累積了數以百計的古老提綱、傳統和當代劇目的泥印及鉛字印刷劇本,加上本身和其他戲班的戲橋,豐富的資料為唐滌生日後提供不少編劇靈感和題材。


1938年 – 1941年 漸露頭角 小豐收期

經過一年多的抄曲、鑽研劇本和看戲,唐滌生於1938年完成了他的首部粵劇作品《江城解語花》,並由名伶白駒榮領導的「海珠男女劇團」主演。《江城解語花》以宋金戰爭,勸喻國人奮力抗日。在當時而言,可說是一部嶄新、劇情合理、浪漫的力作。

1939年,唐滌生又編寫了《楊保宗》和《衝破奈何天》兩劇,由陳錦棠領導的「錦添花劇團」演出。

1940年,唐滌生的電影處女作《大地晨鐘》面世,由吳楚帆、黎灼灼主演。他並用藝名「唐丹」在片中擔任一角,達到了「劇、影、演」的三棲境界。

1941年香港淪陷前,唐滌生共完成了四個粵劇劇本,一個粵劇撰曲,及一個電影劇本。他為薛覺先編寫的第一部粵劇為《霧中花》,《花落又逢君》是他為陳錦棠編寫的第二部粵劇,其餘兩劇則是為新馬師曾而寫的《北雁南飛》和《趙飛燕》。《萬里長情》則是由唐滌生與編劇麥寶琳擔任撰曲。他的第二部電影劇本《春閨三鳳》亦於同年開拍。

1930年代至1941年,香港粵劇步入高峰期;劇目內容、音樂乃至戲班體制的基本風格都標誌著一種鮮明的新氣息。唐滌生沐浴在前輩藝人努力的成果之中,並憑藉薛覺先的人脈關係,取得即時成就,開始漸露頭角。


1942年 – 1945年 城破巢傾 碩果豐收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1942年初,日軍為了粉飾太平,脅迫粵劇伶人起班演戲。「覺先聲劇團」在缺糧缺錢和日軍威迫下,帶頭起班,遂有坊間流傳了「薛覺先做漢奸」之說。

唐滌生於1942年與薛覺清離婚,有說要與薛家劃清界線。其後與京劇名伶鄭孟霞結婚。鄭孟霞出生於富裕大家庭,是中、日混血兒,1937年從上海抵港。至淪陷前,已主演了十七部電影。唐滌生結婚後,於1942年創作的四齣粵劇均為鄭孟霞而寫。

1943-44兩年為唐滌生創作生涯中首個「多產年」。1943年共完成了44齣劇作,當中為鄭孟霞寫了16齣劇,為白駒榮寫了24齣劇。《落霞孤鶩》是唐滌生的成名作,改編自張恨水的著名小說。

1944年是唐滌生一生最多產的一年,共完成了58齣劇作,當中超過50齣是寫給鄭孟霞的,包括《啼笑姻缘》,《花田錯》、《璇宮艷史》等。1945年,唐滌生又完成了26齣劇作。這兩年中,多齣劇作被拍成電影,包括《孔雀東南飛》和《白楊紅淚》。


1946年 – 1950年 辛苦耕耘 一枝獨秀

1946年後,抗戰勝利,香港管治和經濟漸趨穩定,粵劇表演逐漸回復蓬勃。演出唐滌生劇作的生、旦組合亦比以前多樣化。當時馬師曾和新任妻子紅缐女、新馬師曾與余麗珍、白駒榮與余麗珍、陳錦棠與余麗珍、羅品超與衛少芳、陳錦棠與芳艷芬等生、旦組合都有演出唐劇。1946-47年間,唐滌生共寫了37齣劇作。

1948至1950年,唐滌生共有98齣劇作,其中八齣被改編及拍成電影;《董小宛》和《紅菱血》均由他親自改編及執導。1948年更有他首次自編自導的電影《打破玉籠飛彩鳳》。

1950年後,香港粵劇圈很多藝人及編劇家為參與建設解放後的新中國而北上廣州發展,如白駒榮、楚岫雲、馮志芬、莫志勤、陳卓瑩等。在香港,麥嘯霞、駱錦卿相繼辭世,南海十三郎又精神失常,間接造就了環境因素,使得唐滌生編劇事業一枝獨秀。


1951年 – 1954年 红伶互動 再創高峰

唐滌生善於「因才開戲」,在50年代初,從元雜劇、古典戲劇等不同渠道,尋找劇本靈感,為紅伶開戲,開創了粵劇史上繼1930年代之後的第二個高峰。

1951年演出唐劇的生、旦有陳錦棠、芳艷芬、紅缐女、何非凡、任劍輝等,著名劇目有《艷陽丹鳳》、《玉女凡心》、《搖紅燭化佛前燈》等。

1952年何非凡與鄧碧雲公演了四本唐劇,包括《漢宮蝴蝶夢》和《夜夜念奴嬌》。另外芳艷芬、任劍輝公演名作有《夢斷香銷四十年》和《紅樓二尤》。其他唐劇傑作還有用「一」字的「一劇」,如《梨渦一笑九重冤》、《一點靈犀化彩虹》、《一枝紅艷露凝香》等。

1953年演出唐劇的戲班有芳艷芬、任劍輝的「金鳳屏」,陳錦棠、任劍輝、白雪仙的「鴻運」和陳錦棠、陳艷儂或芳艷芬的「大好彩」,三班鼎足並立,各領風騷。當中「鴻運」的任劍輝、白雪仙與唐滌生惺惺相惜,開了一系列唐劇名作,如《富士山之戀》。另一方面,芳艷芬、黃千歲的「新艷陽」班,演出唐劇《艷陽長照牡丹紅》和改遍自魯迅小說《祝福》的《程大嫂》。

1954年為芳艷芬而寫的名劇有《萬世流芳張玉喬》、《春燈羽扇恨》和《一代名花花濺淚》。唐滌生亦為陳錦棠、陳艷儂、羅麗娟寫了八齣劇作。

這四年唐滌生共編寫和參訂了104齣劇,平均兩個星期完成一部戲,其中21齣拍成電影。


1955年 – 1959年 顛峰五載 英材殞落

唐滌生創作生涯的最後五年,首三年產量逐年減少,開始重質不重量。

1955年唐滌生為七個戲班開戲,共26個劇目,名劇包括《胭脂巷口故人來》、《西廂記》、《李香君》等。

1956年「仙鳳鳴」創班。唐滌生為任、白以「利榮華」及「仙鳳鳴」班牌開山了9本唐劇,如《琵琶記》、《牡丹亭驚夢》、《穿金寶扇》等。為芳艷芬的「新艷陽」開山的有《洛神》、《六月雪》及《西施》,為吳君麗的「麗聲劇團」而寫的《香羅塚》,均為流傳至今的名劇。全年為四個戲班創作了共13個劇目。

1957年只有七個劇目,包括《蝶影紅梨記》、《花田八喜》、《帝女花》、《紫釵記》等,都被公認為省、港、澳粵劇經典。

1958年唐滌生再為七個戲班開戲,寫了15個劇本,包括《雙仙拜月亭》、《九天玄女》、《西樓錯夢》、《百花亭贈劍》等。當時很多粵劇工作者都面對經濟問題,唐滌生於11月13日在《文匯報》發表了專文,呼籲社會各界人士關心粵劇,共同努力,使粵劇獲得健康的發展。

1959的首八個半月,唐滌生完成了三齣戲。同年9月14日晚上,唐滌生在台下看「仙鳳鳴」首演《再世紅梅記》,當演至第四場鬼魂出現時,突然昏厥,被送院搶救,延至15日不治逝世,享年四十二歲。一代編劇奇才霎眼間隕落,是粵劇界、戲曲界以至世界劇壇無可估量的損失!


力臻完美 成就空前

唐滌生一生創作了超過440齣劇作,當中不下20個經典名作,且有71個曾84次編成電影劇本,可見唐劇深受觀眾歡迎。

在創作過程中,唐滌生取材的靈感來源有傳統劇目、古典戲曲、荷李活電影、小說、京劇和地方劇種、民間故事、說唱和曲藝等。他對每一部前人戲曲都大量刪改,一方面保持其固有優點,另一方面還要加重劇中的矛盾沖突和主題力量;他還嚴謹地鋪排劇情主線和細節,因應演員的氣質和功力營造劇中人物,匠心獨運地挑選曲牌和遣詞造句,反覆推敲修訂,力求完美。

唐滌生的成就是史無前例的。他對粵劇的改革、劇本的改良、新題材的開發、劇情合理與曲折的並重、唱腔和拍和音樂的優化,將粵劇從娛樂變成藝術。唐滌生英年早逝,卻對粵劇留下深遠的影響,僅以此展覽對唐滌生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