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雕塑「東」「西」的時空 — 楊英風 (1926 - 1997)

時移世遷與永恆的意象

回顧楊英風教授漫長的創作生涯,最叫人迷惑不解的是他的作品不斷往返於兩類似乎不能相容的藝術表現之間。一方面楊英風創作了純粹超然的造形雕塑,另方面他又製作不少通俗主題的作品。再且,他的創造路程上穿插了很多在材質和技術的實驗創新,其中有實驗成功而後被忘懷的,有成功而後蛻變新貌的,也不少是嚐試階段過後被擱置一旁的。儘管如此複雜的履歷,一點不能否認的是楊英風在中國現代雕塑史的地位。他旺盛的創意,探索的精神,和豐富駁雜的作品,將是當代中國藝術最佳的一個研究對象;也是新藝術反省諸種複雜的民族藝術問題,時代遷移對符號轉換問題的反思,以及個人風格和時代風貌的矛盾等等基本問題時,不可忽視的創作先驅。

現代人看藝術家,首先要考慮他的個人風格面貌。楊英風在風格定義上往往使人一再反思。他為很多建築物,包括大師的傑作和一般的商業建築製作景觀,經常不惜把構想完整的雕塑更改以配合實際環境需要和建築物的設計特色,而不把統一個人的創作風貌作為前提。要是一般的當代藝術家必定自覺是犧牲,可是楊英風從不作如是想。要了解這位複雜的藝術家須從他整個創作生命觀察。回顧他的歷程,不難整理出一脈風格的線索,而從他七十年代後的不銹鋼作品可了解其個人面貌的真相。雖然楊英風從來都不太強調個人的面貌,他所著眼的是超越時代的雕塑精粹。

最脫離個人雕塑語言的作品大概是楊英風的佛像。他認為六朝和盛唐是佛教造像的極致,也是他製佛像的藍本。談佛像時他指出古人造像從不注重突出作者,造像是崇佛和超越自我的行為,不在弘楊作者。他投身雕塑其實也抱著這種理念。他認為雕塑是生活空間整體的一環;建築與雕塑,界定了我們於生活空間的生態關係,也成為我們的文化個性的主要因素。楊英風對雕塑的態度是從整個文化環境考慮的,因著這個觀點他提出他的「生活景觀」的藝術論。

藝術家的生命就是為了頌讚生命,開拓生活的空間而努力的。生命與時代的轉逝和遷替逼使藝術家面對替換不止的新主題和新語言,而楊英風的努力正是為了生命和時代所奉獻。他不會堅持一個執著的自我風貌,因為他的藝術是為這個時代服務的。他也樂於試驗種種新的藝術課題和現代的材質,作為對這個急速遷遞的世代的回響,而把自我的個性表現屈居於文化趨勢的大力量之下。

奉獻與讚頌意味了崇高的理想和目標,這理想超越了渺小的自我。楊英風所奉獻的目標是將中國文化そ的意象精粹提煉出來,以時代的面目詮以新意。他的創作精神是既不脫離時代亦同時追求歷史潮流以外的永恆文化意象。

從這種了解再回顧楊英風的創作經歷,就可以了解他不惜泯沒個人風格來投合創作環境需求的那種謙遜藝術工作精神。這是在當代藝術界そ罕見的品格。同時,也可了解楊英風在一些傳統意象:如龍鳳、日月、陰陽等之中折騰不休的原因。這些受傳統界定的意象,能啟發也會局限;楊英風的創作就在啟發和局限的雙重刺激下發揮了極致的作品,也往往在局限之困惑下發揮了出人意表的突破。

楊英風藝術成就的標識大概應以晚近二十年的不銹鋼作品為準的。於這系列中他的理念和對立體藝術的觸覺最能發揮淋漓盡致。實體的無常性和視覺的變動不經,於不鋼那流水似的鏡面そ能引起觀眾不盡的聯想。實體本身意象的恆性,也在倒影的流動そ更顯出其靜穆的尊嚴。從雕塑語言上看這些作品,也蘊藏了形體與平面的相對應關係:可以說這些立體都是平面的組合;延繼的平面構成了立體的容積。平面是虛無的片面,沒有體積,所以它們是有容體而沒有體重的造形。在燒焊的工序上,作者與材質的關係也是超脫而理性的,沒有鑄銅那種融入材料內部體質的肉體參與的感覺。楊英風作品的飄逸和靈動,意象的陰陽虛實,跟他採用的表達語言一氣呵成,成為有機的藝術表現。

中國文化對文化人的要求一貫都以「人如其文」為評斷尺度。文人的作品成就與其為人的風骨是不作二元分別考量的。這準則未必是對藝術家最公允的評度,可是,用在楊英風身上卻很可以用以概括他的成就。楊英風其人其藝是兩合無間的。他是謙容虔誠的人,而他的藝術也謙容虔誠;在時世的潮浪中他以奉獻讚頌的精神試圖為這個年代塑造超越時空的文化永恆意象。幻變與恆象總會保持一個對應的關係,不會休止,而楊英風的創作生命也因此不斷在這種變逝遷移中推陳出新,作為時代的詮注。

張頌仁
一九九三年 香港